牡丹商品画带来的美学反思

演员在展厅演唱《牡丹之歌》,背景的多媒体变幻着各种牡丹艺术品的图示,中央美院青年教师黄可一日前在北京演绎了一场“击鼓传花”牡丹秀,意在引起艺术圈乃至公众的集体拷问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艺术的典型符号,“牡丹画”具有富贵吉祥的世俗寓意和“民间”审美需求的大众基础,经过程式化复制、商业化运营,迅速崛起演化为一种社会现象。创作者借由当代艺术的策展方式,对这一传统中国画主题进行了情景置换和当下文化视角的批判,提出了“公众审美与当代艺术之间有一条鸿沟”的议题供各方参与。展览要导出的一般结论或不难推断,但引申的讨论却值得玩味。

牡丹商品画带来的美学反思

马国强

马国强 中国中国画学会副会长,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,河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,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。著名人物画家。

喜的是,俗牡丹使百姓精神、经济双丰收,忧的是雅牡丹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

就目前我们国家、我们省的牡丹画热,我感到是有喜有忧,喜是主要的,忧是次要的。

喜的是,从精神层面来说,牡丹画热是文化的大普及,从经济层面来说,使很多老百姓拿起画笔走上了致富道路。牡丹画从文人墨客的高雅艺术到百姓的大普及,这是一次文化的大普及,它丰富了我们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。由于牡丹画入门的门槛比较低,相当多的老干部和老百姓能够拿起笔来描绘牡丹,借牡丹来歌颂自己的新生活,这种文化的大普及,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。这种普及是文化生活的普及,是精神生活的普及,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非常有好处的。

同时,由于河南洛阳是牡丹之都,牡丹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,很快被老百姓所掌握,成为老百姓致富的一个途径。特别是在我们河南洛阳平乐,很多农民拿起画笔来,画一幅画能比上他们种粮食几个月的收成,成为很好的一种致富手段。

忧的是,高层次的牡丹画引领作用发挥不够。牡丹分两个层次,雅牡丹和俗牡丹。俗牡丹解决了群众性、社会性。雅牡丹具有较高的学术层次和品位。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不敢画牡丹,怕画俗了。因为市场经济的冲击,牡丹画好卖钱,好多人拿起笔来画,使牡丹画主要的问题就是太俗气。艺术的牡丹、高雅的牡丹,学术引领的作用发挥得不够。

所以,雅牡丹要引领俗牡丹。一方面要广泛普及,使艺术走进百姓的生活,另一方面要用高雅的牡丹引领百姓对牡丹画的欣赏的情趣、欣赏的趣味、欣赏的格调,使整个社会的欣赏格调得到提高,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。希望河南率先在雅牡丹和俗牡丹两方面并驾齐驱,共同发展,使群众性的牡丹画不断地向学术层次发展。

牡丹商品画带来的美学反思

文柳川

文柳川 中国国家画院龙门美术中心执行主任,河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,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,洛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,洛阳美术馆馆长,国家一级美术师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
只有回归人性本真,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

大众审美与当代艺术之间的冲突,其实是一个取向问题,具体的讲,是一个艺术认识的取向问题。

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进程中,书画家们不得不面对名利问题而困惑,因为艺术作品本质上与名利是反方向的,古今书画大师大多远离“名利场”,归隐山野,远离尘世,寻找艺术本真。精神性的追求,就是生命语言的追求,就是寻找人类精神的表现。反观中国书画市场现象,我们也看到只有把名利放下才能表现出发自人性中闪光的精神力量,即艺术品价值体现。只有把名利抛却回归人性本真,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,才是当代中国书画市场真正的价值追求。

有人以“牡丹画从学习到创作销售仅仅需要三个月”的所谓市场调研,得出绘画技巧可以快速地被人民大众掌握并大量转换为市场行为,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的结论,是艺术认识的误区,或者说是一种非艺术的认识取向。从学习到创作销售仅仅有三个月的艺术品,它的购买群体到底多大,购买之后能张挂、欣赏多久而不被抛弃,恰恰没有调查结果支持。一旦此种功利认识左右了艺术思维,不但创作出来的作品堪忧,其市场也是没有持续性的。

就洛阳平乐牡丹画而言,我本人从筹划牡丹画村到坚持多年对农民画家的持续培训经历,深刻地证明,艺术没有偷奸耍滑的路子可走,农民画家也不认为自己放下锄头三个月就能创造商品画效益。不可否认的是,现今社会的整体艺术审美水平在提高,相应地对艺术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那就是走出艺术象牙塔,与社会广泛对接。高端收藏不是唯一的市场,眼睛向下看,向宽处看,才是新思维,也是党的艺术政策鼓励的方向。

从学习到创作销售仅仅需要三个月的所谓画家,他们当然需要更努力,以他们为样本的所谓“市场调研”需要改进。

牡丹商品画带来的美学反思

连俊洲

连俊洲 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郑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河南省书画院专业画家,河南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。

雅俗共赏不应为艺术评价的唯一标准

艺术应该关注百姓的现实生活,雅俗共赏,为人民群众所接受,艺术家的作品既要为行家认可,又能被大众所接受,这样的作品就算被社会认同了。如果艺术家的作品只给行家看,或是自己看,大众不买账,也就不能只怪大众了。艺术中的雅俗共赏,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。一件艺术作品,如果做到雅俗共赏,这当然是理想的评价结果。但是,如果将雅俗共赏定为艺术评价的唯一标准,则又勉为其难了。艺术家在创作出脱俗的精品时,也许一时很难得到广泛认可,但是这些作品相信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。艺术作品的审美标准应是多样性,如果一味要求艺术家的作品迎合大众口味,则会有媚俗的低级趣味。

牡丹商品画带来的美学反思

席卫权

席卫权 河南大学美术学分院院长,美术学博士,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。

从“击鼓传花”看“牡丹画”的当代转换

对于当前面向公众的文化市场而言,“牡丹画”现象并非大过,而“当代艺术”却要有更多反思。

首先,展出中“牡丹画”的符号意义主要是标示对公众审美的忧虑,也隐含对当代艺术在文化市场中尴尬境遇的同情。但作为反讽典型的行画式样的“牡丹画”,在当下生活中基本扮演着某种日用商品和生活消费品角色,延续着文化习俗的惯性,却早已不再承担曾经的雅文化角色,也不是当今公众审美的主流。今天的文化市场日趋多元,“牡丹画”运营的起落恰恰说明其“消费侧”的供需理念出了问题,不考虑公众审美品位的提高,不考虑社会需求取向,单一扩大规模和产能早晚会带来公众的背离。牡丹村现实要做的应是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下的“牡丹画”内涵建设,结合时代发展和对特定目标人群的切实考虑,使传统“牡丹画”注入新的艺术活力,提升艺术品质。

再看当代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,当代艺术批判性的生成机制,本应借助公众的参与、理解和支持来获得影响,但国内当代艺术的形成和实践历程表明,似乎其更多延续着精英艺术模式,从策展、展场布置、学术推介、交流和媒体传播方式等方面看,作为“一般”存在的公众显然还没有被当做主要“客户”。在限于圈子、不接地气,没有较为广泛地为人民服务的、适合的、从本土文化视角出发的艺术产品的境况下,公众对当代艺术的审美共识肯定还需要一个构建的过程。就此而言,“击鼓传花——黄可一个展”还是颇具启发意义的,选择一个好的、有深度的、体现文化转型的、有矛盾冲突的切入点,运用源于田野考察的、有切身感受的文本素材,创建多样对比、雅俗共赏的形式,提供可供参阅、联想发挥的导读,以及预设可供各界研讨的公共话题,铺设“互联网+”的推广模式都是此次展览的亮点。

经济发展对艺术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带来了刺激

随着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,伴随着商业水平和消费能力的迅速发展,人们自然会投入更多的精力财力在艺术品上,所以经济发展对艺术品生产和消费的两端都带来了刺激,但是老百姓对艺术品的审美水平和鉴别能力是参差不齐的,另一方面它也催生了对低端“商品画”产业化的生产模式,有些所谓艺术品彻底变得消费化和市场化,甚至符号化。我个人认为在艺术品消费上,高端原创并且具备学术价值的艺术品才是终极消费品,才是值得收藏的,如果没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,具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距离收藏者的距离则是非常遥远的。随着近几年拍卖市场频繁出现的高价成交,艺术品的普及,以及各类艺术活动的繁盛,见诸媒体的几率越来越大,公众开始有兴趣,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专业且有价值的艺术品市场。这样就已经建立了沟通的渠道,理解不理解,只是时间以及个人感悟的问题。(彭彬 采访整理)

发表评论

(审核后显示)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

正在提交,请稍等

您的留言会在审核后显示

扫描二维码,添加我们的微信